蹲下身,和孩子平视,你会发现另一个世界。
有一次,我和一位年轻的台湾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聊天儿。他对我讲了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。
他的女儿3岁,跟他是好朋友。可他发现,女儿最不喜欢逛商店,每次领她去商店,她一直哭着闹着不愿进。
这位年轻的父亲百思不能其解:商店里的产品五花八门,琳琅满目,叫人目不暇接,孩子子为何不喜欢来呢?
终于,他发现了其中的奥秘。
一天,他领着孩子在商店人来人往的人群中挤来挤去,女儿的鞋带开了。他蹲下来,给孩子系鞋带。就在这一瞬间,他突然发现,眼前是多么可怕的情景:矮小的孩子,没柜台高,她的眼中,根本就看不到琳琅满目的产品,而是大大家的一条条大腿和一双双大手。那一只只来回摆动的胳膊,一个个带棱见角的大书包,时不时地磕碰孩子的小脸和弱小的身体……
“不要说孩子了,我都不想再呆下去了。”这位主持人激动起来,“当我把孩子抱起,扛到肩头上,筹备离开商店时,孩子忽然笑起来,指指点点,不想走了。哇,原来她看见了好看的玩具!”
“这件事,给了我非常大启示:大家做儿童工作的,不可以总站着,居高临下地跟孩子讲话,必须要蹲下身,和孩子站在同一视平线上,用孩子的见地看世界,才能真的知道孩子。”
这个领会极为深刻。
与孩子平视。这是所有从事儿童教育的人都应遵循的原则。
大家当父母的,要被孩子所同意,是否也该找准我们的地方,蹲下来,听孩子说话,知道他们的思想,了解他们要干什么?是否不该总居高临下地审视孩子,滔滔不绝地训斥孩子呢?
对于后一种父母的“教会”,孩子们就像吃了“奥创”给的神药丸,一听父母“开说”,心里就烦,大脑立刻呈现一种呆滞状况。
有个男生曾悄悄对我讲了他“应对”母亲训斥的秘诀:“每次我妈让我站着,开始训话时,我就提前把棉花堵在耳朵眼里,面冲墙壁,开始了我那神奇的幻想,有时想着想着都会笑出声来。我妈说的话,我一句都没听进来,或者是左耳朵听,右耳朵冒,你说可笑不可笑!”
这种“教育”等于零。
在我认识的父母中,有一位年轻的父亲,和女儿之间那种“亲密无间”、“无话不谈”的关系,令我十分感动。
他女儿叫华卉,是第四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,北京的小学生。当选之前,我想知道一下这个孩子,就请她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,和我一块主持“家教咨询热线”节目,主题是“孩子眼中的母亲”。
在交谈中我发现,她最有兴趣的话题是谈论她的父亲。她对她父亲目前的事、小时候淘气的事都了如指掌。
“我跟父亲无话不谈。”华卉自豪地对我说,“重感情,讲信用是大家相处的原则。‘够朋友’成了我们两个的口头禅。一句‘够朋友’,能使我们两个的误会消除,隔阂全没了。”
“你和你父亲是如何交朋友的呢?”我好奇地问。
“天天大家两个都谈一个小时的话。”华卉得意地说。
“每天都谈?”我有点不信。
“是啊!都习惯了。”华卉觉得这件事非常平时,我却感觉非常与众不同。
后来,我找机会采访了她的父亲。
华卉的父亲叫华桦,是个军人,当过工程兵,吃过不少苦,身上留下很多伤。结结婚以后,他拥有了一个贤慧的老婆和一个可爱的女儿。没想到,女儿患了先天性胰腺炎,不可以吃任何带油的食物,所以身体非常弱。华桦深深地爱着我们的女儿,了解女儿患的病很难治愈。他没悲观失望,没娇惯放纵、言听计从,他了解如何去爱孩子。他了解,一个有病的孩子更需要心灵上的交流,更需要以诚相待!
他向我谈了我们的想法:“要和孩子交流感情,就要和孩子交朋友,打造一种完全平等的朋友似的父(母)女关系。不应居高临下地训斥孩子,而应该和女儿站在同一高度。”
接着,他介绍了他的做法:“女儿非常小的时候,我把她放在柜子上,我站着和她交谈一小时;女儿长大一点儿后,我就把她放在沙发前的茶几上,我坐在沙发上和她谈;目前女儿长高了,大家两个就坐在沙发上,天天中午吃完饭交谈一小时,真是习惯了。”
华卉在旁边也插话说:“有时大家两个都站着说话,我就需要扬起头来看父亲。我感觉非常累,就向父亲提建议:我要像瞻仰伟人一样看你,如此不公平。父亲非常虚心,立刻就改。”
我真羡慕这父女两个。
“站在同一高度,和孩子平视。”这是尊重孩子的具体表现。父女两人,天天平起平坐,谈话(注意:不是训话!)一小时,坚持了11年,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!
一年365天,每天一小时,11年就是4015个小时。
这一小时,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是极为要紧的。
从天天的一个小时中,孩子理解了母亲父亲,了解了“母亲”、“父亲”这两本书,自愿同意了书中的道理。
这一个小时,对繁忙的父母来讲,可能是十分宝贵的,但它所创造的价值,却是用资金买不到的。
从这一个小时中,年轻的母亲父亲理解了我们的孩子,也了解了“孩子”这本书,从内心里赏析、珍惜我们的孩子。
两代人形成了平等交谈、相互交流的习惯,障碍自会排除,隔膜自能打破。
倘若你的孩子还小,请你蹲下来和他交谈。你会发现,一个奇特的世界展示在你的面前。